400-651-8050

全国分校

申论范文:美好“止于丰饶处”

2018-10-01 22:13:45
正图教育

人民网发表题为:美好“止于丰饶处”的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能力培养和申论热点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生活中,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时常可见。的确,追寻丰盈、止于至善,可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意即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这种“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


  如同作画中的留白,留有余地堪称一种人生智慧。譬如,农民懂得,不留种子,就会绝种绝收;渔夫会问,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现实中,毫不保留地付出努力、追寻尽善尽美的结果,是应有的人生态度。但有的时候,多一分负重往往意味着多一分阻力,如果留存一点灵活空间,反倒会迎来峰回路转。有人说,“真理再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提示:名人名言)存续“留余”思维,审慎把握为人处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解析:留余意义


  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分论点1)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提示:名人名言积累)对个体来说,日常言行中讲一点“留余”,进有度、退有则,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提示:清·金缨《格言联壁》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分论点2)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美学家朱光潜批评现代人“勤有余劳,心无偶闲”,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让内心变得驳杂,受困于名缰利锁。(提示:事例积累)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分论点3)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陈廷敬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留下了“半饱居士”的清名;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提示:事例积累)身后有余褒,历史有回响。取舍之道,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


  时间最公平,在何处播种施肥,就在何处开花结果;时间又不公平,得到之时也意味着失去。其实,“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有人说,“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既葆有拼搏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作者:鲁浩)。


  (小结:作者通过一句话“止于丰饶处”引出本文的论点──“留余”。通过三个论点:1.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2.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3.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来论证“留余”如同作画中的留白,留有余地堪称一种人生智慧。作者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举例论证等方法告诉我们: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

 

  以上就是这篇申论范文的完整内容,正图教育希望这篇范文对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能有切实的帮助。


正图介绍

正图教育是由北京中合正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办的公职类考试辅导品牌,主要经营项目有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十余类考试的笔试及面试的辅导培训机构。